本站讯 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学院创新构建“柔性引智—协同用才—生态聚才”三维联动机制,通过“项目制+聘任制”双轨并行模式,打造动态平衡、持续更新的人才资源池。这一创新实践既突破了传统师资建设的制度瓶颈,又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注入了源头活水。
一、柔性引智,构建高端智力资源共享机制
面对智能制造领域技术迭代加速的挑战,智能制造学院创新实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力引进策略。通过“学术讲座+技术指导+项目合作”模块化服务包,将行业顶尖专家的智力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优势,实现高端智力的精准滴灌。搭建“产业需求—学术研究—教学实践”的转化桥梁,创新形成“1+3”智力转化模型:即以专家思想为触点,实现专家观点向教研课题、技术趋势向课程内容、行业洞察向培养方案的三重转化。

学院邀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周风余,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历程及对未来的影响”学术讲座。为学院对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为学生未来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这种“轻资产,重实效”的引智模式,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效益,既能不断引进前沿科技思想,同时又激发了师生的创新动能,扎实推进学院科研和教学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二、协同用才,打造"星期六工程师"培训模式
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通过校企合作,遴选企业技术骨干组建“周末专家库”,开发出“真实案例教学—岗位标准对接—技术难点攻关”三维培训体系。通过资深技术专家的精讲实践,从应用层次进行深入探究和剖析,使学生掌握与岗位需求零时差对接的实用技能,实现企业先进技术到学校课堂的“直通车”。

学院发起的“粮机数字化升级技术培训”,已经持续开展9周,每个周六教师、学生和企业工程师齐聚一堂,在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深度互动,沉浸式研习最新的粮食机械数字化技术,企业工程师现场演示技术要点,师生通过拆解企业真实案例掌握操作技巧,培训中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技能,更培养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性思维。学院教师通过培训,更新了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体系,同时建立了“双师能力转化模型”:企业工程师将生产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专职教师则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技术优化方案,形成“技术反哺—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聚才,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以学校为依托,牵头成立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航空航天产教联合体,建立“航空航天产教联合体育人基地”和“教师实践流动工作站”。创新设计“产业导师胜任力模型”,从技术能力、教学能力、研发能力三个维度建立选拔标准,严格遴选出7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流程,显著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

智能制造学院坚定不移地深化产教融合战略,通过构建“引企入教、引智入校”的双向通道,持续完善企业人才聘用机制,真正做到了聚企业英才而用之,确保教育创新动力用之不竭、产教协同发展活力源源不断,为培养新时代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通讯员:丛湄湄 撰稿:周晓飞 审核:刘鹏鹏 梁倩 值班审核: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