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为深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工商深度融合,11月3日至7日,艺术设计学院组织24级室内艺术设计专业70名学生,赴江浙沪地区开展《设计考察》专业实践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关键一环,本次研学以“探索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路径,提升设计审美素养、夯实专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了覆盖上海、杭州、嘉兴、苏州四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场景。在2名专业指导教师及1名生活管理导师的全程护航下,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教学与深度研讨,将课堂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具象设计认知与专业综合素养。
本次研学通过四大场景的深度沉浸,重塑学生的设计认知坐标。在上海新天地、K11,掌握商业氛围营造与动线规划的核心法则;在M50创意园,领悟“旧空间、新价值”的再生设计哲学;在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濮院古镇,习得传统元素现代表达的多元路径;在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山塘街,深植东方空间美学与造园智慧的文化根基。学生构建了贯通古今的知识图谱,系统掌握了古典设计的空间哲学与美学范式,为未来创作注入了深厚的文化灵魂。
研学中,通过“现场教学+实时研讨”构建沉浸式学习场域,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转化为真实场景中的动态思辨。学生在面对商业、文博、园林等多元空间时,不再停留于记录细节,而是主动解构材质、光影等设计语言,梳理空间营造的内在逻辑,完成了从捕捉表象到分析语言的认知升级,实现了从“知识记忆”到“认知深化”的质变。最终,艺术审美与文化理解不再是外部知识,而是内化为设计者的人文素养。这种“知行合一”的思辨过程,为未来创作注入了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广度的灵感源泉。
此次江浙沪研学,是艺术设计学院对实践育人理念的深度践行。学院以“沉浸式场景体验”为舟,以“专业化思维建构”为舵,引领学生完成了一次从被动观察到主动转化的认知远航。在商业空间、传统院落与古典园林的多元场域中,学生不再满足于对材质、手法的浅层采集,而是深入探究文化内涵承载与功能逻辑落地之间的辩证统一。学生学会了将零散的案例素材,提炼升华为可迁移、可再创的设计方法论。从模仿走向创造,为构建系统化的专业认知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石。
接下来,艺术设计学院将持续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将“行走的课堂”打造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引擎,继续致力于培养能在文化传承中汲取力量、在实践探索中锤炼锋芒的新时代设计者,以深厚的人文素养为根,以精湛的专业能力为翼,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高技能设计人才。(通讯员:姜俊岐 撰稿:张艺凡 审核:王莹莹 于洋 梁倩 值班审核:杜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