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粮油食品学院组织开展“一粒一世界”考前减压团体辅导活动。50名学生齐聚一堂,用粮食创作出别具匠心的艺术作品,在团体互动中有效缓解了备考焦虑。这场名为“粮心筑梦”的心理辅导活动,是学院将专业元素深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整场活动历时三小时,学生们用十余种谷物材料创作出42幅心理粮食画,在创造性表达中实现了备考焦虑的转化与释放。
活动筹备阶段学院进行了精心设计:提前两周筛选了小米、绿豆、红腰豆等12种具有理想黏度与视觉张力的谷物,并按色系分装于青瓷托盘。当学生推门而入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灯下泛着温润光泽的谷物阵列——金黄的麦粒如阳光凝结,墨黑的黑米似星点沉落。这样的视觉布置立即引发轻呼:“这些每天在实验室检测的谷物,居然能这么美!”

在指导老师“创作即疗愈”的理念引导下,活动进入核心阶段。24粮食储运与质量安全大一学生张天硕最初只反复拨弄着青瓷盘中的芸豆,当注意到邻座用红米点染出旭日轮廓时,终于拈起镊子夹取黄小米。这个动作成为转折点——随着颗粒在卡纸上蔓延成错落的田野线条,他僵硬的肩颈逐渐松弛下来。在持续90分钟的沉浸创作中,全体成员共同完成着两个层面的构建:在物质层面搭建谷物图像,在心理层面重构情绪认知。
活动后段的心理转化机制尤为精妙。当24粮食工程质量1班陆畅将红小豆粘贴成心电图波纹时,下意识把原本断续的折线修改为平稳起伏。这个不经意的调整被观察员记录为典型的压力具象化处理:她在操作过程中实现了对紧张情绪的视觉重构。其他典型案例还包括某个学生用玉米渣堆叠“知识高峰”时舍弃部分谷物,隐喻对完美主义的调整;另一个学生将散落绿豆聚成星群,暗示迷茫中的希望聚焦。专业心理团队设置的渐进式主题引导——“呈现困扰”到“转化压力”再到“发掘资源”,在无言的创作过程中得以具象实现。
作品完成后进入团体赋能环节。不同于传统圆桌分享,辅导员采取“画廊漫步”形式让学生离开座位流动观看。这种物理移动唤醒多感官参与——当张硕同学站在用6种杂粮拼成的“扬帆图”前,不仅读到创作者标注的“迎考启航”主题,指尖更触碰到了帆面小米的圆润肌理。“这种触感让我想起儿时帮奶奶晒谷的场景,突然就对压力释怀了”,他在反馈表写下了这段体验。集体环境中视觉、触觉的联动作用,使得艺术表达产生超越语言的共鸣深度。
学院专职副书记刘华鹏全程观察后表示:“这些用专业物料构建的心灵图景,展现了粮油学子特有的表达方式。”他特别关注了学生的作品《粮安行者》:主体用黑米勾勒侧影背包中涌出稻穗麦粒形成流动的金色弧线。“作品将学业压力与专业使命巧妙互喻,正是我们期待的育人成效”。粮食创作的独特疗愈价值体现在三重维度:材料触觉激活身体觉知,构图过程增强自我效能,团队共鸣重建社会支持。”这种多维调节机制在期末压力情境下尤为可贵。

目前学院已组建“心禾粮韵”长效项目,计划将粮食画创作纳入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新设置的恒温恒湿作品储藏室里首批活动成果被精心保存,这种专业材料与心灵意象的深度交融,标记着粮油食品特色心理育人模式的重要探索——当粒粒粮食转化为表达情感的符号,专业仓库里封存的就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谷物,更是滋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精神食粮。(通讯员、撰稿:迟昭君 审核:刘华鹏 梁倩 值班审核:成雪)